让文物“跳”出展柜,“走”入生活|世界观速讯

“我刚走下电梯就被这里的陈设吸引了,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还是第一次在地铁里见到与博物馆相关的活动,这让我觉得西安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城市。”6月19日,在钟楼地铁站内的“地铁遇见博物馆”主题展览橱窗前,来自内蒙古的游客何月月赞不绝口。

“地铁遇见博物馆”主题展览分别设于西安地铁行政中心站、大雁塔站及钟楼站,以文物复刻品、文创产品实体陈列及图文介绍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周、秦、汉、唐4个时期的文物瑰宝,让市民及游客在出行路上也能一览三秦大地的文物“风采”。

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已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近年来,陕西的博物馆积极打开馆门,通过策划不同形式的文物展览、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利用高科技宣传文物特色等方式,将博物馆中的文物带到群众身边,与群众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让博物馆成为新的多元文化生活空间。


(资料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流动博物馆”公益服务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连续12年开展活动,累计服务受众超过6万人,为广大市民及游客送来上百场展览,开展历史文化讲座130余期。陕历博多年来广受社会公众喜爱,囿于馆舍面积有限,每天限流远远不能满足观众需求。“让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主题流动博物馆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在策展人的安排下,文物以展板、复刻品的形式“走”出博物馆,配合讲解员生动的讲解,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来到百姓身边,让大家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历史的风采。

“我们的‘流动博物馆’活动打破了博物馆的边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博物馆文化。”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刘一涵介绍,除了把文物和讲解服务带出博物馆,陕历博正在以“博物馆+”的形式让参观者与文物和历史“亲密接触”,在文物的多样化展示中了解灿烂的中华文明。

“文物+文旅”将博物馆的经典文物、展览与旅游业相融合。5月22日,西安推出了全国首辆博物馆主题观光巴士。“博物馆号”作为流动的文化载体,将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含光门遗址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钟鼓楼六大西安的文化和精神地标串联,再现长安历史文化风韵。车厢内部由复原文物展示和盛唐美好生活场景共同组成,引入琉璃仕女等一批能代表盛唐长安的优质文物复刻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用文物场景讲述“盛唐故事”。市民游客在车厢内既可以观赏盛唐文物风采,亦可以品尝美食“唐菓子”。“博物馆号”车内二层的最前排和最后排设置了演出区域,由专业演员复刻唐乐演出,让乘客沉浸式体验互动。登上“博物馆号”,领略盛唐风采,游客仿佛一秒“穿越”,亲身经历唐朝人的生活。

“文物+科技”运用新技术,让人们感受文物“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奇妙。在2023陕西“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文博之夜会场,沉浸式数字流动博物馆以唐代宰相韩休墓壁画为主题,用先进的虚拟展览技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场观众既能近距离欣赏壁画艺术,又可以“穿越”到壁画修复实验室,当一次科技文保的参与者,感受科技考古和壁画修复的过程,或者造访韩休墓发掘现场,甚至可以通过故事化的情节设计扮演历史角色。

高考前夕,城墙数字文物展览惊艳亮相,多项国产技术首次出现在观众面前。城墙数字文物展览由西安城墙管委会和西安碑林博物馆共同策划,以“千年碑林上城墙”为主题,于西安城墙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开展之际,用“魁星点斗”为广大学子献上祝福。中兴通讯联合西安城墙管委会,依托空间计算和实时云渲染等技术为MR数字文物展提供了“黑科技”支撑,在现场即时完成点云三维地图重构,通过便捷空间编排以拖拉拽零代码的方式高效完成现场布展,进而实现数字碑林与现实城墙的精准锚定和连接,形成虚实融合的MR数字文物展示区。

搬到家门口的博物馆展览、“黑科技”在文博行业的广泛运用、文物雪糕和考古盲盒的流行……这些新的文物呈现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文物“跳”出展柜,让历史文化“走”入生活。

“在未来,我希望博物馆是‘活’的,不用出门就能去博物馆,触摸到真正的文物。”6月30日,正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的四年级学生刘心扬说,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天终将到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