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田秀才”
小满时节望丰收。5月22日,在西安市临潼区徐杨街道公义村,微风吹起层层麦浪,麦穗孕育无限生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眼下,渭河两岸小麦区进入灌浆期,这是确保产量的关键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公义村合作社社员抢抓有利天气,紧张有序组织开展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夺取夏粮丰收打下基础。
“多亏有无人机喷药、施肥,今年的小麦长得不赖,穗大粒饱,又是一个丰收年。”一旁的村民打趣地说,“有‘田秀才’带着干,就是不一样。”
村民口中的“田秀才”,是临潼区种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原。2012年,苏原从外地返乡创业,首次承包了30亩地种植小麦,但因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吃了不少亏。“以前种地凭经验,现在科技说了算。除了靠优质种子、新的种植技术,还得有丰富的现代农业知识。”苏原感慨。
为了提升种植技术,摸索与传统农业不一样的路子,苏原参加了各种农技培训班。他心里明白,有了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撑,土地增产、农民增收才更有底气。同时,他还在新媒体平台注册了“我是农民娃”账号,利用农闲时间通过直播为农民解答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几年下来,苏原和土地打交道的“装备”不断升级,从耕种到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我们有物联网控制中心、气象观测站、各式节水灌溉设备,以前长满荒草的地也能长出‘致富粮’。”苏原说,“如今,靠着科技种田,管理精细了,出力变少了,产出更多了。”
由于经营出色,苏原成为一名高素质农民,还创办了合作社。合作社不仅能为农户提供专业农事托管,还能提供优质的种子、化肥、除草剂等农资产品,并且能将农资产品直接送到农户家门口。
“通过土地托管,合作社把那些没时间种粮的年轻人、没精力种粮的老年人手里的土地集中起来,让一家一户的小地块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化种植,再通过统一选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苏原说,合作社还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把脉开方”,引入科学绿色的种植、灌溉、病虫害防治方法在田间实践,使小麦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
“2022年夏收季,合作社种植的300亩小麦和托管的800亩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除去农药、化肥、种子、人工等费用,每亩地一季小麦的收益超过1500元。现在地里粮食不仅能丰收,收购订单也多,销路根本不用愁。”苏原说。
之前,在得知徐杨街道尚寨村黄庄组准备将土地托管给苏原统一种植管理的时候,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尚寨村村民张社生满怀疑虑。
但几个月后,张社生心里踏实了。交由合作社托管的15亩小麦迎来丰收,亩产首次突破700公斤。“虽然2021年因为秋霖天气播种晚了,但合作社良种配良法,分类分苗做好各项措施,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保证了小麦产量。”张社生说。
“每亩地播多少种、施多少肥,啥时候干啥活,‘田秀才’都给咱安排得一清二楚了。”张社生高兴地说。
“今年2月,我到浙江大学学习了15天,很有收获。”参加陕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回来后,苏原更加坚定了发展粮食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把农业当成一份事业,一定能干出一番成绩。”
对于合作社未来发展,苏原还有更大目标:合作社将继续组织更多农户抱团发展,为农户提供包括日常田间管理、后期加工销售等“全托管”服务,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提升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让更多的农户搭上致富快车,助力乡村振兴。
从“农把式”到“田秀才”,在临潼区的广袤乡村,一大批像苏原这样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正快速成长、大展才华。他们或专注于生产经营,或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正逐步成为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主力军”。截至目前,临潼区已经培育高素质农民3600名,其中高级职业农民280余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记者 董剑南 通讯员 王三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