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球精选!11月社融降温 住户贷款增长仍乏力
12月12日,央行官网发布2022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整体来看,受货币端与信用端政策发力支持,11月信贷与社融数据环比均有所改善,实体部门信贷需求有所回暖,但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在业内看来,疫情给经济复苏和信贷结构性改善趋势带来暂时性扰动,实体部门内生信贷需求仍需政策进一步呵护和耐心静待修复。
住户贷款增长相对乏力
11月新增信贷同比继续少增。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36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4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99亿元。1-11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9.91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
虽然同比少增,但环比2022年10月来看,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所改善。数据显示,2022年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152亿元;而在2021年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7万亿元。
新增贷款同比少增,弱于预期。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主要拖累来自居民新增贷款回落;居民短期、中长期新增贷款下滑,反映居民消费偏弱,房地产市场低迷;而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保持强劲,一方面,国内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科创企业等领域长期限贷款投放,企业对经济前景偏乐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内基建投资强劲表现。
对于11月信贷数据表现,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指出,商业银行在宽信用政策组合下继续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稳地产新政加码下信贷助力房地产市场预期、信心、情绪筑底,叠加10月末以来专项债的紧凑发行节奏和强劲发行力度给基建和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但住户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仍受宏观复苏形态和社会有效需求恢复效果影响,增长相对乏力。
债券净融资“拖累”社融
除了信贷数据,同样下滑的还有社融增量。初步统计,2022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少增1573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648亿元,同比多减514亿元;委托贷款减少88亿元,同比多减123亿元;信托贷款减少365亿元,同比少减1825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90亿元,同比多增573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596亿元,同比少3410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520亿元,同比少163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788亿元,同比少506亿元。1-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4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1万亿元。
社融下滑,同比明显少增,主要受债券(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和新增贷款同比下滑拖累。周茂华认为,主要受年高基数影响,今年11月国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收官。但从1-11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来看,略高于名义GDP增速,继续保持合理适度。
庞溟则认为,社融方面,政府债券发行仍是重要支持因素,但由于近期推动债券市场利率下行的条件不足,拖累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
另在货币供应方面,11月,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当月净投放现金1323亿元。
周茂华进一步称,M2同比增长12.4%,略超预期,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积极推动宽信用,各项结构工具投放基础货币;同时也与去年基数走低有关;M2同比维持高位反映国内货币环境继续保持适度宽松;M1同比有所回落,主要受房地产销售低迷和企业短期存款回落拖累。
另在人民币存款方面,根据统计,1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95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2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976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368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6680亿元。
仍需平衡稳增长、稳物价、防风险
整体看,11月新增社融、信贷回落略超季节性,在业内看来,这反映短期内需复苏偏弱,主要受到短期散发疫情干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房地产低迷拖累;加之11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收官等因素影响;但1-11月国内新增社融、信贷同比多增,1-11月M2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内货币环境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反映今年以来为应对短期因素扰动,国内金融政策在纾困助企、稳增长方面力度明显增大。
展望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周茂华认为,国内需求处于复苏阶段,部分行业企业处于恢复关键期,财政、货币等政策支持力度不具备转向基础;但货币政策需要平衡稳增长、稳物价、防风险,兼顾内外均衡等多重目标,金融政策在落实好此前组合拳,配合好财政、产业政策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总量适度增长,用好结构性工具,提升货币政策精准度;预计未来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适度宽松。
“我们依然认为,应高度重视疫情散发多发对经济恢复节奏和政策接续发力的外在冲击。”庞溟认为,后续货币政策将继续兼顾短期和长期并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的关系,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并处理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防范通胀升温潜在可能的关系,兼顾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并处理好投资、消费、就业、汇率等宏观政策权衡维度的关系。
庞溟预计,央行将继续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状态,保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进一步引导政策利率下行,努力通过压降金融机构资金成本、降低存量贷款中的普惠小微贷款和成本相对较高的按揭贷款的利率,带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企业贷款利率、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步下行,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更好结果。
首先,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有力地、更高质地、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市场主体和居民部门。
其次,未来信贷支持应继续重视和关注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强调对实体经济特别是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的支持,金融服务必须具备普惠性、可得性、市场主体导向,协力合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最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依然是维持宽信用、支持经济修复、圆满完成稳增长任务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也有利于为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行业、薄弱环节的支持与呵护力度提供必要的保证。记者刘四红